回歸20年港產片回顧 合拍片vs本土電影【下篇】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17/06/30 11:48

最後更新: 2017/06/30 12:28

分享:

分享:

回歸以來,香港特區成立以來經歷不少風雨,這20年來的香港電影,也反映了時局和世態轉變。

TOPick選出20齣港片,它們未必是20年來最佳或最賣座,卻最具代表性。

上篇回顧了1997年至2007年這回歸頭十年的港片,。這次到2008年至2016年港片。當中明顯現象,是資深導演及大明星紛紛北上,另方面,強調本土的影片在近年抬頭。

所選電影接上篇如下,排名不分先後。

10.《葉問》(2008年)

甄子丹X葉偉信,成功復刻本漸式微的功夫類型片,展現紮根香港的武林傳奇,也代表了上世紀戰後南來的一輩香港人神話。

《葉問》

11.《竊聽風雲2》(2011年)

承接《竊聽風雲》(2009年)的成功模式,進而的續集更回應了金融海嘯,並借向神劇《大時代》的致敬,拍得比同年同類的《奪命金》更共娛樂性。

影片回望了香港地產及金融兩大重中之重行業的波雲詭譎,到了2014年《竊聽風雲3》更是直批判地產霸權。

《竊聽風雲2》

12.《桃姐》(2012年)

根據真人真事改編,用屬於舊日的香港主僕情,紀念早已消逝的昔日老香港。

桃姐(葉德嫻飾)因戰亂由內地南來香港,到後來電影人少爺(劉德華飾)北上拍片,也反映香港與內地的轉變。

葉德嫻憑此片成首位香港的威尼斯影展影后,揚威國際,為港增光。

《桃姐》

13.《激戰》(2013年)

賤輝(張家輝飾)重上擂台,是對青年時曾放浪的自己,以及被他連累的對下一代作出救贖,正是曾歷香港黃金時代卻不珍惜的中年港人之寫照。用澳門的小區,懷緬舊日香港的危樓春曉。

片中張家輝的表現,亦再次證明他是97年後香港最重要的男演員之一。

《激戰》

14.《狂舞派》(2013年)

為了夢想可以去到幾盡?是低俗的粗口及色情,絕不就是本土電影的代表元素,活力及熱血才是港片真真正正的核心價值。

《狂舞派》

15.《一代宗師》(2013年)

王家衛磨劍多年,用葉問的人物傳記融合本土意味及中國大陸題材,宣示百川匯海不分南北,意味電影不能劃地為牢,屬合拍片的經典。

《一代宗師》

16.《智取威虎山》(2014年)

徐克以港式娛樂片的形式,重新改造紅色電影,除去紅色元素,還加入現代情節。大反派座山雕盡得港式梟雄影片神髓,成合拍片另一模式。

《智取威虎山》

17.《踏血尋梅》(2015年)

新導演翁子光,以真人真事探討新移民為何無法融入本港社會,折射了不為人知的低下層青少年絕望及無出路問題,以及港人對內地人的歧視。

《踏血尋梅》

18.《五個小孩的校長》(2015年)

楊千嬅演繹改編自「全港最低薪校長」呂麗紅的勵志事迹,藉本土好人好事,反映了今日香港教育困局,更涉及基層兒童生活、鄉郊邊緣化,貧富懸殊等社會議題。

呂校長堅持信念,就如港人必須維護核心價值的隱喻。

《五個小孩的校長》

19.《十年》(2015年)

5條短片良莠不齊,卻是最直接反映雨傘革命後,本港社會的躁動與本土掘起的影片。

而且電影由上映遭保守派口誅筆伐,至入圍金像獎並獲頒最佳電影獎,所引起的話題已成社會事件,不再單純只是一齣電影而已。

《十年》

20.《樹大招風》(2016年)

影片出現97年香港主權交替的場面,並藉在回歸前,轟動一時的3大賊王季炳雄、葉繼歡、張子強之事迹,借題發揮,回顧97前香港社會的貪、嗔、癡,借古喻今,感慨北上的末路。

《樹大招風》

【延伸閱讀】回歸20年 從港產片看香港【上篇】

【延伸閱讀】杜琪峯談回歸20年 香港優勢是創作自由

【延伸閱讀】回歸20年香港樂壇 你最愛邊首廣東歌?

撰文 : 司徒家傑 TOPick記者